关工委简报第十四期(总第226期)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3-04-11   浏览次数:130

关工委简报

第十四期(总第226期)

 

长江师范学院关工委                        2023410

   

我校“五老”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

宣讲“老党员入党故事”

 

331日,在正阳学术报告厅,学校组织部安排“五老”同志王骁勇和余文模教授,为全校入党积极分子讲“老党员入党故事”,作为对新争取入党的青年学生的激励与引导。报告会上,两位老教授入党的生动事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不放弃执着追求的精神,希望同学们把爱党爱国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希望同学们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希望同学们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通过听报告,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学习,早日成为担当民族复兴之大任的栋梁之才。

附:王骁勇副教授的宣讲材料——《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报:重庆市关工委、重庆市教委关工委,重庆市涪陵区关工委、重庆市涪陵区教委关工委

送:本校关工委名誉主任、分管领导,校办,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图书馆、离退休处,关工委顾问、正副主任、秘书长、各二级关工委,五老同志

           (校关工委秘书处黄仲慧撰稿  共印21份)

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骁勇

 

    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20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我向同学们汇报“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严肃的课题,与大家共勉。

 

1965年,19岁时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

   

我出生于194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才3岁,因此可以说,我是和新中国一起长大的。我出身在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父母都在涪陵一中工作。我在涪陵城第二小学上的小学,读初中就在父母所在的学校,高中就读于涪陵高级中学。196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参加了第一次高考,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我没能上大学,反而上山下乡去到了涪陵的马武镇。64年再次参加高考结果当然一样。

从城市到贫穷落后的农村,这对我是严峻的挑战,我努力适应这次人生的重大考验。1965年,在“四清”运动中我积极工作加入了共青团,并开始从事民办小学教师工作。这一年我第一次向驻村工作队和大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对党的认识,主要是从小接受党的教育获得的。那时觉得中国共产党很伟大。 第一,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且取得了抗美援朝和对印反击战的伟大胜利。第二,共产党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如董存瑞、刘胡兰、江姐、黄继光、邱少荣等,他们是我们从小学习的榜样。第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确实令人鼓舞。

其实,我那时有些天真,既然上大学都不可能,怎么能入党呢?但我坚持做到了以下几点:首先,虽然当时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知识无用”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论调甚嚣尘上,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遭人白眼,但我坚信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最终需要科学文化,我已掌握的知识不能丢;其次,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每周上课多达30多节;第三,相信党上一定会纠正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错误最终走到正确轨道上来。因此,我任劳任怨地工作,特别是在任初中部的老师后,成为了受学生、家长欢迎的老师,也培养了一些人才。另外,我还发挥我的专长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把一个农村小学的文艺宣传队办得有声有色,在涪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了当时四川省团委的表彰。特别是77、78年恢复高考后,我们还帮助十多位农村孩子考上了中专,从而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一成绩在当时涪陵的农村戴帽初中是首屈一指的,远远超过了同镇的正式编号中学涪陵十一中的升学率。

          

   1980年,34岁时第二次递交入党申请书

 

1976年10月,党粉碎了“四人帮”;1977年邓小平同志重新走上中央领导的工作岗位;1978年,11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从此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机遇总是关顾有准备的头脑。”78年,也就是下乡15年后,一个已有8岁孩子的父亲、32岁的我第三次参加了高考,终于实现了大学梦——踏进了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自然非常珍惜,6+1是我们的学习常态。我记得第一学年,我只进过四次南京城(我们学校所在地当时还是南京市的远郊)。同时,我还担任了我们班的第一任班长。80年,我怀着对党的热爱,特别是对小平同志的感激之情,向党组织递交了我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时年,我34岁。

后来,由于年龄偏大,学习感到有些吃力,我辞去了班长的职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就没有花更多的时间为全班同学服务。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81年6月才通过的,持“两个凡是”观点的人思想转弯还有一个过程。当时支部指派的我的入党联系人就是一位“凡是”派,因此我的入党之事就变得不可能了。后来,此夫妇俩移民美国定居。毕业20周年同学会上,我问他在海外是怎么过党组织生活的,他说早就脱离组织关系了。

 

 1989年,43岁时第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

 

1982年大学毕业,36岁的我回到家乡,来到涪陵师专工作。那年学校正好从高师斑升格为专科学校,一切都在草创之初。一到学校,校领导就安排我负责物理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在系领导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使实验室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到1996年物理实验开出率达100%,期间还被四川省高教局评为先进实验室。

1989年,天安门广场发生了重大政治事件,知识分子中间一部分人包括一部分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也开始动摇。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第三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接下来,1991年底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很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感到渺茫,这也是一部分党的干部脱变成贪官的重要原因。但这并没有动摇我的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我又经受了党组织三年的考验,1992年终于实现了长达27年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6年,学校任命我担任物理系主任,直到2006年退休。这10年间,我大公无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全系教职工把物理系办成了学校领导“最放心的系”(黄贵书记语),实现了“大治”(彭规荣校长语)。在多年的年终评比中,我系都获得理科组的“优秀”荣誉。

退休后,我继续发挥余热主要干了三件事。第一,长期担任学校的教学督导,对维护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贡献力量。第二,一直从事对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积极探索运用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路径。第三,参加了涪陵区和本校关工委工作,对大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科学精神教育,曾被涪陵区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工作者,也被校关工委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2020年还被重庆市委宣传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年,我该满77岁了,但我精力还充沛,目前正在为宣传二十大精神努力工作。

 

 

                                        20233月31